欢迎来到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 > 都市言情 > 重燃2003 > 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学生就该艰苦奋斗嘛!
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二百五十八章 大学生就该艰苦奋斗嘛!(1/4)

inf钱,或者说是学校经费,全华国没有一所公办大学不缺的。
这玩意儿是完全没个头的。
勒紧裤腰带,紧吧紧吧的还是能活得下去。
所以,真要说起来,从经费而言,学校的态度其实比较佛系。
有当然好,没有,也无所谓。
这么多年都是这么过来的。
学校真正最想要的,是不限制任何使用途径的经费。
倒不是想要从中拿些什么。
而是高校的实际经营情况远远出乎普罗大众的意外——你支付的学费,远远低于学校培养你的成本。
在华国,公办学校培养一个大学生,如果真按照教育产业化的收入支出线来看,其实在每个大学生身上,公办学校是亏钱的。
以华亭为例,2001年“211”工程一类院校的年生均培养成本分别为24863元。
也就是说,读一年大学,学校平均要为每个大学生投入培养经费24863元。
这个平均,很平均,并不是什么统计意义上的把戏。
生均之间相差极小,顶天了,就是学校多给贫困生一点食堂补贴而已。
因为构成大学生培养成本的大头,是学校的刚性支出——学校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教职工薪酬。
当然,有人会抬杠,谁叫你修那么多楼,给老师那么多工资的?
好吧,你赢了。
如果学校不修那么多楼,恐怕抬杠的人现在连打螺丝都打不上。
至于老师的工资高不高……
世纪初38元一节课的课时补贴,凑两毛也就刚好买两瓶矿泉水润润嗓子。
卿云重生前的2023年,这个课时补贴也才20元一节课,中午出去吃饭,都特么的得自己搭一点。
而培养经费的两个主要来源———国家拨款和学费收入,前者为生均6300-7100元(文、理、医科大学生的费用各自不同),后者为生均4560-5760元(华亭价格,其他地方要稍微低一些,比如西蜀,此时是3800-4500元),合共10860-12860元。
这个数字,比学校投入的年生均培养成本金额少了12003-14003元。
也就是说,公立大学培养一个学生,每年要赔本12万元,本科四年至少赔本48万元。
当然,最后这个缺口,是国家来补。
实在没办法了,依然是财政来兜底,总不至于让大学破产对吧。
所以,学校紧吧紧吧的,日子能过下去,无非是现金的时间差异,多挪西凑的,问题不大。
哪个月紧张了,给不出工资了,校长去部里、省里苦苦穷完事。
但这一切,发生在扩招时代,则……
非常魔幻了。
许多高校为了满足并校和扩招的需求,不仅背上了巨额的债务负担,同时也挤占了学校的日常运行经费和科研经费。
毕竟,银行的贷款,利息可是按月支付的,虽然利率低,但也是实打实的现金现过现支出。
与此同时,高校教学科研实验材料、配件、设备维修、维护等费用不断增加,学校日常运行费用持续攀升,生均教育经费拨款增长却相对滞后,学校维持正常运转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。
国家也不富裕,要用钱的地方多的去了。
所以,在华亭,实际时点上的生均现金缺口已达314145元。
这对学校来说,是实实在在的亏损,是现金净额的亏损。
就像企业一般,学校对一些事情,也可以挂往来账,比如基建,延迟结算,尾款拖个几年是常事。
工程人最不愿意的,就是接学校的活。
真逼急了,他们可以去地方机关门口拉横幅。
打击报复肯定有,但死不了。
可要是学校门口……
上一次这么干的,现在坟头草长得坟头都不见了。
甚至,在绝大部分正厅级高校里,武装部是有枪的。
在学生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,这部分高校的武装部持证人员,是有无需请示汇报的紧急开枪权的。
死了活该。
但是买实验材料、设备维修维护等等,这是得掏现金现过现的。
特别是世纪初,大量设备、材料是需要进口的。
设备紧俏的年代,打白条,国内好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
  新书推荐:男扮女装的我,竟然成了皇后!? 崩铁:我自逐火来,来此斩崩坏 拐个军师接招贤令 被退婚后,捡到一只纲吉猫猫 因为手抖就全点美貌值了[无限] [娱乐圈]手可摘月亮 假白富美有暴富系统[穿书] 天倾之后 京港往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