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 > 历史军事 > 小阁老 > 第四十八章 以工代赈不容易
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四十八章 以工代赈不容易(1/2)


  待金科心满意足的离开,吴承恩才进来,把一份账册往他面前一丢。  “盘库完毕。”  “这么快?”赵昊微微吃惊。  按例,新官上任之后,除了坐轿游街、升堂接印,拈香拜庙这些体面仪式之外。  当然还要进行清仓盘库、清厘监狱、传考童生、悬牌放告、巡城阅乡、对簿点卯之类的实质性工作。  赵二爷今早做的就是后两项,而真正要紧的前两项,则由两位幕友分别承担了。  按说清仓盘库怎么也得几天功夫,没想到吴承恩早早就回来了。  “就是这么快。”吴承恩坐在赵昊一旁,翻开账册给他看道:“库里只有不到两千石存粮,四百两存银,还用费多少事儿吗?”  “这么点?”赵昊不禁失笑。  怪不得昨晚交接时,那冯知县支支吾吾不肯说实话,原来是穷的底儿掉啊。  倒不是他爷俩心慈手软,或者被冯知县蒙骗了。  而是官场上的规矩向来如此,屋檐滴水代接代,新官不算旧官的账。  只要前任留下的窟窿不太大,后任就得替他兜着。  毕竟将来后任也会离任,要是不希望被后任的后任揪着算账,就得照着规矩来。  反正亏得是大明的钱,又不用自己掏银子……  “窟窿多大?”赵昊问道。  “四千两左右。”吴承恩苦笑道:“其实冯知县还挺厚道的。”  “是啊。”赵昊深以为然的点点头,这么穷的昆山县,窟窿还不到五千两,知足了。  “就是十万张嘴等着吃饭,咱们拿什么养活啊?”吴承恩又发愁道。  “两千石能吃多久?”赵昊问道。  “省着点,三天。”吴承恩愁眉不展道:“但要以工代赈的话,消耗就更大了。”  其实唐宋就有以工代赈的套路了,但是人一旦进行体力劳动,饭量可比躺着不动大多了。  养活同样的人数,需要的粮食会翻倍的。  十几几十万灾民,要是放开了吃,粮山都能几天给你吃光了!  所以不是那些长官们太蠢想不到,而是实在没那个实力以工代赈呐。  还不如把粥熬得稀一点,再加点麸子、杂草、沙子,让老百姓吃个三分饱,躺着捱日子呢。  ~~  但在来昆山的路上,赵公子就已经力排众议,决定在昆山推行以工代赈了!  这法子太合适昆山了。这年代修堤就是拿人堆,人越多效果越好。  而且老百姓都有活干、有饭吃,社会治安也就稳定了。  另外年终时,还能作为亮瞎眼的政绩,写进赵二爷的总结报告里,将来说不能还能青史留名呢。  毕竟‘以工代赈’素来都是跟历代名臣挂钩的……  只是这一招千好百好,没有足够的粮食,就是玩火自焚了。  “过两天断粮了怎么办?”吴承恩苦着脸问道:“会出大乱子的。”  “今天最晚明天,伍记的船队会送来三千石存粮。”赵昊给他吃颗小小的定心丸道:“然后陆续还能有个一万石左右,差不多半个月内就能送到吧。”  “那也就是半个月的量。”吴承恩无奈的看着赵昊。“这下知道以工代赈的可怕了吧?那就是个无底洞啊。”  “这几天林中丞就到苏州了。”赵昊想一想,挠头道:“他应该会让府里再调拨一批。”  “那还成。”吴承恩松口气道:“有巡抚大人亲自照会,知府衙门就是再拖延,十天半个月也能送来粮食,正好接上。”  “那个指望不得。”谁知赵昊却摇摇头道:“巡抚只能命令知府,不能亲自操办,有的是办法拖一两个月。”  “蔡知府干嘛要拖我们啊?”吴承恩不解问道:“难道昆山县不是他治下吗?”  “蔡知府是高阁老的学生……”赵昊瘪瘪嘴道:“听说,去年是高肃卿亲自打招呼,把他从户部郎中调升为苏州知府的。”  “高拱?”吴承恩一愣道:“那又怎样?难道你爷俩除了得罪徐阁老,还得罪了高阁老?”  “这跟我父子没关系。”赵昊不由讪讪道:“是我家老爷子,据说跟高拱有死仇。”  “呃,好吧。”吴承恩的嘴角也抽动两下,心说这下可好,成孤军奋战了。  ~~  要是原先徐阁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
  新书推荐:惊悚游戏:这个女鬼是演员 渣男退婚,神医嫡女转头嫁皇叔 重生在末世小说,我连官配都敢杀 重生八七,悍妻不好惹! 夜少家的小祖宗甜又野 武值之英雄崛起 大清搬运工 新婚老公半身不遂,我却怀孕了! 许大茂的四合院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