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 > 历史军事 > 乱世栋梁 > 第二十八章 创业(再续)
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二十八章 创业(再续)(2/3)

  而鄱阳城就在鄱水边,不是没有条件上水排,之所以靠人来推、拉风囊,是因为成本比上水排划算。
     鄱阳铁冶的产量很寻常,所以每座炼铁炉不需要太多风囊同时运行,动用服力役的百姓就行了,毕竟这些人力是免费的。
     若用上水排鼓风,全套设备日常维护要花许多钱。
     李笠通过现场实地考察,发现了一个机会,那就是他若“发明”推杆式活塞风箱,肯定是一个“划时代”的发明。
     但是,工匠的地位很低,他“发明”风箱出来,最多不过得上官一个“好”字。
     不仅如此,这个时代的冶炼工知道煤可以用来炼铁,但烧煤炼出来的铁很脆,所以还是以木炭炼铁为主。
     而煤炭,鄱水上游就有地区零星出产,有人将其贩卖到鄱阳,作为替代木炭的燃料出售。
     李笠不是没想过,若他“发明”煤炭焦化技术,也就是“发明”焦炭炼铁技术,献给朝廷,会不会因此发达?
     感觉不靠谱。
     搞不好官府会因为他对冶金“有心得”,于是将他转籍,从卑贱的吏籍转为更卑贱的匠籍。
     感慨一番后,李笠往铁冶一隅走去。
     他来到一处打铁棚,从腰间解下装着鱼的鱼篓,交给笑眯眯迎上来的小学徒,又和正在打铁的铁匠们打了声招呼,便坐在一旁,看铁匠制作鱼钩。
     后世有各类自动机械制作鱼钩,长长的钢丝从机器入口进去,一个个鱼钩就从出口出来,生产速度极快。
     而现在,只能靠铁匠手工制作,一个个慢慢做,费时费力费炭料,所以成本不低。
     这种在后世极其落后的工艺,却是当前时代的主流,李笠已经记录下主要步骤:
     一,将熟铁条烧红后截断,然后锻打成薄铁片,就像铁匠给官府打造的铠甲甲叶那样,但要更薄些。
     二,再把铁片烧红,然后“切丝”,于是得到了一根根截面为矩形的铁丝,就像作菜时将冬瓜切丝那样。
     三,将铁丝的一头锤扁,一头磨尖,然后将其弄弯,便制得一枚鱼钩,当然,若要鱼钩带倒刺,还得多一道“铲刺”的工艺。
     四,将鱼钩烧红然后放入水中急速冷却,是为淬火;冷却后再适当加热一段时间,是为退火。
     淬火工艺能让金属制品变硬,退火工艺能让金属制品变韧,只要把握好火候,一枚硬而不脆、韧而不软的鱼钩就做好了。
     一连串的步骤下来,耗时耗炭耗人工。
     这个时代和后世不一样,并没有商品化的鱼钩广泛销售,鱼钩是纯粹的手工制品,没有统一的大小尺寸,没有统一的售价。
     想要鱼钩,就只能找铁匠做,具体情况,要看个人和铁匠的约定。
     和铁匠关系好,或者对方好说话,用一条鱼、几个鸡蛋就能换得若干鱼钩;
     若关系一般,那价钱就有得谈,便宜与否,完全看个人口才和铁匠心情。
     有的铁匠嫌麻烦,因为鱼钩又小、做起来又麻烦,所以宁愿不赚这钱,任别人说破喉咙也不愿做。
     但有时候由不得铁匠愿不愿意,鱼钩都必须做,这样的客户自然来自官府、富贵人家,但也只是官吏、贵人们垂钓怡情,才会对鱼钩产生些许需求。
     李笠这段时间往铁冶跑得勤,舍得花钱,又会套近乎,和铁冶的铁匠们关系不错,加上要的鱼钩又多,所以成了“大客户”,能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质量过硬的“定制鱼钩”。
     今日,他就是来收货,因为时间还早,所以优哉游哉等着,和铁匠们说说家长里短。
     李笠已经想了个赚钱的办法,那就是自己购买鱼钩、麻线,制作长二十丈带着上百子钩的排钩。
     然后租给同村渔民(收适当押金),归还时若鱼钩少了,按数量以合理价格从押金里扣除就行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页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
  新书推荐:惊悚游戏:这个女鬼是演员 渣男退婚,神医嫡女转头嫁皇叔 重生在末世小说,我连官配都敢杀 重生八七,悍妻不好惹! 夜少家的小祖宗甜又野 武值之英雄崛起 大清搬运工 新婚老公半身不遂,我却怀孕了! 许大茂的四合院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