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 > 历史军事 > 乱世栋梁 > 第二十四章 意图
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二十四章 意图(1/3)


    寒山堰,排水渠处河水激荡,一张特制的竹栅栏,迎着水流方向,斜插在水中,如同斜坡,将水渠完全挡住。
     随着河水冲来的鱼儿被栅栏拦截,因为冲劲的带动,便不断在栅栏上翻滚着,仿佛被冲上坡。
     离开水面的鱼,在栅栏上活蹦乱跳,守在一旁的兵卒,赶紧走上栅栏,将这些‘上坡’的河鱼捡起,放进鱼篓里。
     至于那些小鱼,只要不大过栅栏缝隙,就会从缝隙里穿过,随着河水继续前进。
     水流湍急,不断有河鱼冲上栅栏,所以‘守栅待鱼’的人们收获颇丰,岸上大量围观的兵卒看着此情此景,不由得喜上眉梢。
     每天都有鱼吃,太好了!
     有人没见过如此捕鱼设施,便有解释起来。
     这种捕鱼设施名为“鱼梁”,就是拦河筑堰,留个缺口让水流,然后在缺口处放鱼篓或者栅栏,将顺水而出的鱼拦下。
     鱼梁,是很常见的捕鱼设施,所以梁国许多地方负责捕鱼的小吏,被称为“鱼梁吏”。
     只是谁也没想到,用于蓄水攻城的寒山堰,会变成一个巨大的鱼梁,每日提供大量鲜活河鱼,让梁军将士每日吃鱼吃到饱。
     岸上营地一座箭楼里,李笠看着寒山“鱼梁堰”发挥着功效,很满意,可还是觉得可惜:堰坝排水渠的水力资源这么丰富,不能加以利用,太浪费了。
     若在这里建起一个水力作场,装上十几台“雷迪奇”全自动制针机,在原材料管够的情况下,生产能力必然很客观。
     这个作场制作的“李三郎”牌铁针,在两淮大规模倾销,不会有竞争对手,绝对不愁卖。
     即便是靠薄利多销,作场也一样能做到日进斗金。
     然后再开“分店”,把“李三郎”牌铁针销往河南、河北,还有河东、关中。
     如此过得二三十年,“铁针李”的名号,怕不是要誉满中原....
     李笠收回思绪,看向营地一隅。
     那里的灶台上架着许多大釜,伙夫们忙着加柴禾、烧开水,以此确保全军将士有干净的水饮用。
     喝开水,是后世才出现的生活习惯,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,没这么多讲究。
     而对于平民而言,也讲究不起来:烧开水需要柴禾,这对于家境拮据的人来说,是一笔不小的开支。
     居家生活都做不到喝开水,行军打仗时条件恶劣,更做不到。
     但只要有条件,李笠就要确保自己和部下能喝上烧开过的‘熟水’,确保战斗力。
     别的将领,会觉得他多此一举,但李笠宁愿‘多此一举’,也不想出意外。
     然而,行军打仗条件确实艰苦,很多时候,他真的没办法给将士们提供开水,所以,只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,一起喝‘生水’。
     所幸,这个时代没有什么工业污染,青山绿水到处都是,在确保水源干净的前提下,直接喝井水、河水,还是没问题的。
     无非有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,克服一下即可。
     但是,一条看起来水质清澈的河流,若其上游有大量死去的牲畜,那么下游不明真相的人喝了河水,就容易染病。
     历史上有名的一个例子,那就是西汉名将霍去病,据说是因为追击匈奴之时,喝了被匈奴人故意用死马污染的河水,才因此染病,英年早逝。
     由此可见,用污染水源的方式,来让敌军不战自溃,这种创意,很久以前便存在了。
     所以,他在净净沟水上游动手脚,并不算是‘原创’。
     敌军主帅段韶,是齐国‘首席大将’,想来对于水源的问题会很注意,所以李笠派人去污染河水时,特地作了掩饰。
     把腐烂之物制作成‘污染源’,沉入水底,‘量大管够’,并适当处理,不让异味那么明显,那么探查上游河段水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
  新书推荐:惊悚游戏:这个女鬼是演员 渣男退婚,神医嫡女转头嫁皇叔 重生在末世小说,我连官配都敢杀 重生八七,悍妻不好惹! 夜少家的小祖宗甜又野 武值之英雄崛起 大清搬运工 新婚老公半身不遂,我却怀孕了! 许大茂的四合院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