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 > 历史军事 > 1911再造中华 > 第460章 踏冰而来1
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460章 踏冰而来1(2/3)

城……

        总之,在他的电报里,情况都是非常乐观的,仿佛在一夜之间这2万护国精兵就可以出现在北京城下,把胆敢犯上的袁世凯杀个片甲不留。也正是托他的福,再加上禁卫军在山海关方向连连取得小胜利,所以面对如此危急的形势,皇族内阁那帮废物居然还没有丧失信心,仍在竭尽全力东挡西杀,跟北洋军苦战。

        袁世凯气的直骂娘。

        袁世凯也试过通过报纸将摄政王所率领的那2万护国精兵已经全军覆没的消息放出去,以摧毁清军的士气,然而这并没有什么卵用:

        满朝文武百官,没有一个信他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蠢,而是在这种关头,人总要找一个让自己坚持下去的理由,而载沣所率领的那2万护国精兵即将回援北京,就是那满朝文武百官咬牙支撑下去的理由,如果他们信了袁世凯的鬼话,那么最后一点坚持下去的勇气也将烟消云散。且不说他们一直都跟载沣保持联系,可以从载沣那里源源不断的得到积极乐观的消息,就算他们跟载沣断绝了联系,他们也会骗自己那2万护国精兵正在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京城,自己一定能得救。

        这大概就是所谓的鸵鸟心态了吧。

        令人蛋疼的是,这只鸵鸟还挺能打的,袁世凯一时半会想要将它拔毛下锅文火慢炖,可没那么容易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在北洋军跟清军八仙过海各展神通,围着北京恶战不休的时候,李思明的船队已经逼近了大沽口。

        大沽口,因位居大沽河(今海河)入海口而得名。位于天津市东南50千米海河入海口南岸,隔河与塘沽相望。西连海河平原,东濒渤海湾,周围地形低平坦荡,可谓一攻难守。早在明朝的时候,这里就修建了坚固的炮台,一旦外敌的船只逼近天军炮台,就会以猛烈的炮火将其撕成碎片。到了清朝,大沽口炮台又得到了多次加强,尤其是被列强反复暴揍了之后,大清王朝更是下了血本,用钢筋混凝土和从欧洲进口的巨炮把这里变成了坚不可摧的要塞。比如说在1859年,钦差大臣僧格林沁镇守大沽口时就大力整修炮台,再建炮台5座,具中3座在南岸,2座在北岸,分别以“威”“震”“海”“门”“高”五字命名,寓意炮台威风凛凛镇守在大海门户的高处。另一处炮台建在北岸石壁之上,名字叫“石头缝炮台”。每座炮台设大炮3门,另有小炮台25座。每座炮台高10米至17米,底座周长182米至224米,上砖下石,均用三合土、糯米汁浇灌夯筑而成,大小炮台共置大炮64尊。随时间的变迁,炮台在工艺上已大有改进,木材、青砖之外,再用二尺多厚的三合土夯实,炮弹打上去,至多只是个浅洞,而且,炮台增高到三至五丈。

        1875年,清政府再次扩建炮台,从欧洲买来铁甲快船、碰船、水雷船,此时大沽口的抗敌实力已不容小觑。

        很强大,对吧?

        从纸面数据来看确实很强大,至于实际效果嘛……

        从1840年至1900年整整六十年间,外国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特权,于1858年,1859年,1860年,1900年,先后四次对大沽口发动入侵,有两次成功攻入北京,逼得大清的皇帝和太后仓皇出逃……哦,那不叫出逃,那叫北狩。也就是说,看似固若金汤的塘沽炮台,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,面对从海上来的侵略者,只有挨揍的份。

        现在整个京津地区都乱成一锅粥,所有人都被北洋军倒戈,调转矛头进攻北京的噩耗所震骇,全然不知道,最危险的敌人正从海上向他们逼近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,李思明想要在大沽口登陆也没有那么容易,因为此时正是渤海冰封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页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
  新书推荐:男扮女装的我,竟然成了皇后!? 崩铁:我自逐火来,来此斩崩坏 拐个军师接招贤令 被退婚后,捡到一只纲吉猫猫 因为手抖就全点美貌值了[无限] [娱乐圈]手可摘月亮 假白富美有暴富系统[穿书] 天倾之后 京港往事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