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笔下文学

笔下文学 > 其他小说 > 我岳父是李世民 > 第三百五十九章 教书大业

底色 字色 字号

第三百五十九章 教书大业(1/3)

与太子聊了官学的开办,送走的时候两位婶婶全程低着头。
李玥安慰道:“皇兄不会计较的,两位婶婶放心。”
杨婶的神色这才好了一些。
除了科举的消息,今年还是关中大丰收的一年。
王婶讲述着自己的见闻,李玥忧虑道:“谷子和糜子都堆积成山了?”
“外面的传闻是这样的,也有人在传朝中已经准备收粮了。”
“父皇这两年确实积攒了一些银钱,可往年的赋税并不是很充裕。”
李玥打开一份卷宗,这份卷宗上记录的中原各地赋税的数目。
这种卷宗寻常人看不到,可皇帝的左藏库就不一样了。
前隋国力鼎盛时期的赋税都记录在桉。
将卷宗打开放在眼前一手执笔一手敲着算盘。
小武看着老师熟练敲打算盘的模样一脸羡慕,她还没有学会怎么使用算盘。
夜里,吃过晚饭之后,李玥还在算着赋税,土地的总量是不变的,耕地的总量也是不变的,得知两个固定量。
李世民的贞观一朝人口虽然不如前隋。
用前隋的田亩数量来推敲,就能算出朝中的赋税多少。
李玥看着算出来的负数得出来一个结论,朝中要没钱了。
除了数学上造诣,李玥在会计与盘账上也是一把好手。
这也必须要有数学的底子。
朝中要重新开设崇文馆的事情已经脱离了东宫,事涉科举当然不是东宫可以参与的,李承乾磨墨写着奏疏。
张大安在一旁看着,写着的是督促抓紧官学的奏章。
写完长长一篇奏疏,李承乾长出一口气,“这世上神奇的事情不少,从他离开了东宫,孤发现每一次与他相谈都有些许收获。”
说完这话,李承乾看向张大安,“你以为如何?”
张大安点头,“科举的意义重大,可抛开科举来看官学的开办更加重要,蒙学的孩子越多,对以后数十年的意义也就越大。”
李承乾点头。
“太子殿下,骊山令只是提及了官学,并没有提及官学开办的具体条例与章法,若是有具体的章法便更好了。”
李承乾搁下笔皱眉思量着,“你的意思是即便写了这份奏疏,也不过是提醒父皇。”
张大安点头,“臣是如此认为的。”
李承乾将东宫的奏疏交给了东宫殿前的侍卫。
侍卫拿着奏章一路小跑到了中书省,由中书省查阅之后这份东宫太子书写的奏疏也交到了李世民的面前。
夏收已经开始了,面对丰收的粮食这个皇帝很是忧心。
再看到太子的奏疏,李世民放在一旁没有多在意,今年夏天更头疼的是收粮的问题。
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商议过,如此多的粮食全部放在外面很有可能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。
在丰收的时候官仓收粮储备下来,向各个地方乡民收购粮食。
等到了灾年再把这些储备的粮食都放出来,即便是遇到了灾情朝中也能从容应对。
岁稔年丰是大好事,这种好事能够鼓舞各地的乡民。
在这种好事面前,让这个皇帝忧心的还是银钱。
按照房玄龄预计,光是关中的各地的粮秣情况,能够收的粮食足足就有五十万石。
五十万石是什么概念,就算是全长安城几十万人口不劳作,不生产,就是光是这些粮食一两年也吃不完。
武德初年一斗米的价是七十钱,这是因为战乱,粮价才会这么贵。
到了贞观初年,一斗米的价格控制在了十钱。
到了贞观二年旱灾,一斗米的价格再次抬高。
到了现在斗米四钱。
为了防止各地出现大肆放粮,朝中要稳定粮价就需要更多的银钱来买入粮食,所要花费的银钱何止万贯。
好在前些日子查抄寺庙收没的银钱也有数万贯,让户部又拨了十万贯去收粮,后续还要补充。
几道奏章就让朕花出去十万贯。
这两年好不容易攒下来的家底,眼看花光了,朕的钱袋子也空了。
皇帝缺钱了,李世民更头疼办官学的事情,哪儿不需要银钱?
李世民又想到了还欠着张阳三千万万贯,把整个骊山乃至周边三千亩地都押给了他。
当初的奇耻大辱再次上了心头,李世民拍桉而起。


-->>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
  新书推荐:惊悚游戏:这个女鬼是演员 渣男退婚,神医嫡女转头嫁皇叔 重生在末世小说,我连官配都敢杀 重生八七,悍妻不好惹! 夜少家的小祖宗甜又野 武值之英雄崛起 大清搬运工 新婚老公半身不遂,我却怀孕了! 许大茂的四合院

设置

字体样式
字体大小